一、恢复施工
1960年由山东电力二处施工的十里泉发电厂老厂,原工程规模为1台12MW汽轮发电机组,1962年3月整体安装结束,尚未发电投产,被国家列为国民经济调整阶段的停缓建项目(机组由厂方进行保护)。
1966年7月10日,十里泉发电厂老厂恢复施工,改为2台12MW机组工程。二处成立了十里泉发电厂(老厂)工地,建筑、安装施工人员近400人开赴十里泉工地,在文革动乱中坚持施工,工程进展迅速。原停缓建的1号12MW机组,1967年1月1日投产发电,2号机组1968年9月14日发电。
二、新厂工程
十里泉发电厂新厂5台125MW机组工程,位于枣徐公路以东的丘陵地带,距老厂500余米,距十里泉水源地1.5公里,利用山地贮灰,灰场距电厂3.5公里,燃用当地煤,是一座大型坑口电厂,山东省电力设计院设计,山东电力二处承担建筑安装施工,分三期连续建成。5台主机设备:
锅炉:上海锅炉厂制造的400吨/时中间再热煤粉炉。
汽轮机:上海汽轮机厂制造的N125—135—550550型中间再热凝汽式高压汽轮机。
发电机:上海电机厂制造的QFS—125—2型双水内冷发电机。
主厂房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汽机房跨度33米,除氧煤仓间跨距为12米,运转层标高9米,锅炉运转层以下全封闭,炉顶最高为52.575米。冷却水为二次循环系统。每台机组采用3500平方米自然通风双曲线冷却塔一座。
三、施工概况
十里泉发电厂5台125MW机组工程的施工,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前后,改革开放的初期掀起建设高潮的,是二处首次承建高温高压大容量机组,因此二处上下非常重视,决心以此工程为契机,锻炼发展队伍,提高施工技术水平,打好翻身仗。工程施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抓紧抓好前期工作,包括生活、生产临建的设计建设,施工组织总设计和总平面图的编制,依靠地方政府领导支持及早解决土石方开挖的劳力、地材的供应。为解决三通一平、主厂房的开挖、铁路专用线及生活房屋建筑等,枣庄市领导调集了枣庄市三区一县和临沂地区5个县的建筑队伍进行施工,高峰时达4000余人,市领导还先后从市物资局调拨200吨钢材、100立方米木材、4100吨水泥支援工程,并保证了砂石地材的供应和运输。
山东电力二处加强了对工程的领导,1978年7月二处机关由济宁发电厂工地迁往十里泉电厂工地。在工程建设的5年里平均每年有2500—2800名职工参加施工,其中工程技术人员约120人。是二处历史上至此施工力量最强大的一个工程。加强了企业管理,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为提高施工队伍素质,选拔了技术业务骨干充实和加强了领导班子,并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为解决土建技术人员不足,自己办学培养的一批土建技术人才,首次在工程中发挥作用。
自力更生制作的125吨、75吨塔式吊车、龙门吊车、混凝土自动搅拌站等工程机械投入使用,使工程机械化水平有大幅度提高,工程施工面貌焕然一新,并广泛采用了新技术、新工艺,大面积推行定型组合钢模板,主蒸汽管道采用氩弧焊打底,电焊盖面新工艺,汽轮机三支轴系找中心采用摆轴试验工艺,带负荷整定安全阀,吹管阶段投入制粉系统实行油煤混烧,提高吹管经济性,在整套启动中的电气试验改为在启动前对发变保护进行静态模拟试验等,均对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建设速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加强了质量管理,认真实行三级技术责任制,编制质量规划和质量计划,认真进行了图纸会审、技术交底和编制施工技术措施,技术要求和质量目标明确,提出创优质工程,认真执行了水电部颁发的一系列施工技术规程规范。十里泉发电厂5台机组的施工质量逐年大幅度提高,质量优良率由1号至5号机组分别为69.4%、77.6%、94.1%、93.1%、96.1%。
一期工程2台125MW机组,1977年12月5日进点,1978年6月开工。1979年5月29日1号机组开始安装,12月26 日投产发电。1980年1月15日2号机组开始安装,11月30日投产发电。
二期工程2台125MW机组,1980年4月16日开工,1981年4月5日3号机组开始安装,12月15日投产发电。1982年7月17日4号机组投产发电。
三期工程1台125MW机组,1982年7月2日开工,1983年10月22日投产发电。
十里泉发电厂5台125MW机组建设周期为64个月零7天,平均每年投产1台机组,整个工期比国家计划提前17个月。5台机组实际总投资31348.1万元,单位千瓦造价501.6元/千瓦。
十里泉发电厂工程工期短、质量好、投资省、效益高,一期工程(1、2号机组)获得水电部电力建设总局125机组竞赛“优胜单位”和水电部优质施工项目,二期工程(3、4号机组)获得国优工程银质奖。